
院线电影《共产党人蔡和森》征选演员表
男主演:
1、毛泽东
身份:第一师范本科八班学生,19—24岁。
外表特征:英俊,气质阳刚,身材高大,体形健美,酷爱且擅长各项运动。
2、蔡和森
简介:第一师范本科六班学生,18—23岁。
坚忍沉稳,锋芒内敛,如果毛泽东是一团火,蔡和森更像含蓄而充满内在力量的水。
3、萧子升
简介:第一师范讲习科学生,后为小学教师,18—23岁。
家道中落的富家子弟,外形俊美,气质高雅,才华横溢。
女主演:
1、陶斯咏
简介:周南女中师范科二班学生,18—23岁。
大家闺秀,著名的才女;倾心暗恋毛泽东。清秀、高挑的古典美女。多情中带有含蓄与拘谨,表面活泼而内心柔弱,充满幻想却缺乏勇气。
2、向警予
简介:周南女中师范科二班学生,18—23岁
富家小姐、才女;后成为蔡和森的恋人。外形靓丽而光彩照人。个性刚强、泼辣而聪慧,敢说敢做,风风火火,带有点男孩性格。
3、杨开慧
简介:周南女中初中部学生,12—17岁(12岁时仅一场戏,14岁后成为贯穿人物)。著名学者杨昌济的女儿,在开明而西化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天真、活泼、开朗、情窦初开,有点嘻嘻哈哈的邻家小妹妹形象。
4、赵涵涵
简介:周南女中师范科二班学生,17—20岁(虚构人物)。
市民家庭的小家碧玉,性格柔弱而内向。
特约主演:
杨昌济——第一师范修身课教师,佛教徒,学贯中西的青年导师,42-47岁。曾留学日本、英国、德国、瑞士达十一年,主修哲学、伦理学,通多国语言,并有深极的中国古典文化造诣,后成为北大伦理学教授。气质儒雅,性格坚韧冷静,言行举止从容、大气。慧眼识才。
孔昭绶——第一师范校长,著名教育家,36-41岁。曾留学日本。
性格刚强,热情,比杨昌济更易冲动,极具煽动性的口才,惜才如命,在本剧中是一位锐意十足的教育改革家。
张 干——第一师范校长,34岁。
外冷内热,性格有点孤僻,不苟言笑,习惯于将苦闷埋在心里,迫于社会形势严厉治校而得不到师生的理解。
袁吉六——第一师范国文教师,前清举人,46-51岁。
国学权威,老派学者。花白大胡子,金鱼眼,秃头,大胖子(本人原型),性情暴躁易怒,内心善良惜才。
徐特立——第一师范教育学教师,省议会副议长,37-41岁。
外表朴实如老农。
汤芗铭——湖南省督军,佛学大师,学贯中西的知名学者,残忍至极的军阀,34岁。相貌极文雅,戴眼镜,说话慢条斯理,从不高声,表情总是带着冷淡与矜持,属于气质极佳的白面书生型。从不穿军装,但留日本军人式样的板寸头。
陶会长——陶斯咏的父亲,长沙商会会长,富商,40岁左右。
儒商形象,老成持重,明白事理,但有点胆小怕事。
葛健豪——蔡和森与蔡畅的母亲,教育家,48岁起。
知识女性,身处贫困而坚忍不拔,性格沉稳大气,以自身的坚强严格教育子女。
请把您的报名资料(照片和简历)及详细联系方式和地址发送唯一官方电子邮箱:zhongfengfusheng@163.com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共产党员蔡和森》
故事梗概及大纲
简要梗概:
通过蔡和森同毛泽东、李大钊、葛兰英、向警予、蔡畅、周恩来、瞿秋白、等人的交往事迹,完整勾勒了共产党人蔡和森寻求真理、捍卫真理、献身真理的波澜壮阔的一生。
故事大纲:
1931 年 6 月 10 日,蔡和森冒险出席在香港召开的海员工会会议时,为叛徒顾顺章指认,被国民政府秘密拘捕,党组织派人营救未成,蔡和森被引渡到广州。在狱中,他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国民党反动派由于害怕社会舆论的指责,把原本对蔡和森的公开审讯变成了秘密刑讯,在此过程中,蔡和森同国民党反动派顽强斗争,铿锵有力地讲述出了自己战斗的一生:
1914 年,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并入蔡和森所在的第一师范学校。原在四师求学的毛泽东转入一师,从此十九岁的蔡和森和二十岁的毛泽东成了志同道合的好友,两人经常去“板仓杨”寓所向杨昌济先生求教,讨论治学、做人的方法,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并共同成立哲学研究小组。此后,蔡和森和毛泽东一起读到了《新青年》,感受到俄国十月革命带来的社会激荡,和毛泽东一起在湖南乡间做了一个月的社会调查,并最终成立了新民学会,为挽救国家、改造社会而积聚力量。
1918 年 6 月,受新民学会委托,蔡和森前往北京筹办留法勤工俭学事宜。他在北大见到了李大钊,对劳工神圣和马克思主义有了初步的认识。蔡和森请毛泽东常驻北京,一面主持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之事,一面组织新民学会会员对国内问题进行自由研究。后又组织在河北布里村建设留法工艺学校,蔡和森在这里既是学法文的学生,也教大家国文和哲学,同时还是学工活动的组织者,蔡和森和毛泽东一起去长辛店铁路工厂等处实习,养成工读习惯,在产业工人中做社会调查并向工人宣传马列主义。
1919 年 5 月 4 日,五四运动爆发,蔡和森带领湖南青年参加示威请愿活动。他更加认识到了中国革命的必要性,并坚定了要去法国的决心,集中精力进行革命理论探讨,为中国革命找出一条道路来。之后,他成功动员母亲葛兰英和妹妹蔡畅赴法勤工俭学。在蔡和森的支持下,蔡畅邀请在溆浦任教的向警予来长沙成立了“周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1919 年 12 月,蔡和森、蔡畅、向警予等三十余人在上海杨树浦码头启程
赴法。临行前,蔡和森和毛泽东约定,二人在国内外共同努力寻找革命真理,并应用到解除中国人民苦难的实际行动中去。蔡和森通过译看法文报纸即初步学会了法文,之后译看一切能找到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把这些学习成果和体会讲给留法的同学并写信到国内传播。与此同时,向警予、蔡畅、葛兰英一面做工一面学习法文,支持蔡和森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共同的学习生活和革命理想使蔡和森和向警予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于 1920 年 5 月结婚。婚后,蔡和森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教育,把许多留法青年,从非马克思的思潮影响下解脱出来,团结一致走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1920 年 7 月,蔡和森和向警予邀请法国各地新民学会会员来蒙达尼举行“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主题会议,蔡和森主张组织共产党。会后,蔡和森把这一主张写信告诉了毛泽东,毛泽东表示“深切的赞同”。
赵世炎、李立三、周恩来、邓小平等人先后来到法国,蔡和森将大家团结到一起,同华法教育会和北洋军阀政府作斗争。1921 年 6 月,北洋政府以出卖海关、邮政和铁路权做担保,向法国政府借款,得知消息的蔡和森和周恩来等人发起了拒款委员会,发表“拒款宣言”,广大华工团体被他们动员起来,各界爱国侨胞纷纷响应,最终使得法国政府宣布暂缓借款,取得了斗争胜利。连续的斗争使得蔡和森被法国当局冠以“从事布尔什维克活动”和“过激党”的罪名,驱遣回国。1921 年 11 月 23 日,蔡和森乘船抵达上海,经陈独秀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主要从事党的理论宣传工作,主编了《向导》周报。不久,向警予也从法国回到上海。在此期间,蔡和森和向警予还分别在上海大学和平民女子学校任教,蔡和森以一部《社会进化史》讲授历史唯物主义,广受学生欢迎,他和瞿秋白等人一起把上海大学办成了培养党的干部的重要场所。
1925 年 5 月 30 日,上海工人、学生、市民举行游行示威,英国捕头爱华生下令开枪镇压,造成五卅血案,五卅运动爆发,蔡和森出现在运动的最前线。在蔡和森的指导下,《向导》周报同瞿秋白主编的《热血日报》一起大造了革命舆论,开展工人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的三罢斗争策略,造成全上海工、商、学总联合的反帝运动。
1927 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后,蔡和森在武汉参加了中共五大,并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蔡和森和瞿秋白等人激烈反对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坚决支持毛泽东的“党应立即开展农村土地革命,大力武装工农,向国民党右派主动进攻”的正确主张。蔡和森、毛泽东、瞿秋白等人同陈独秀的斗争,没有扭转陈独秀的错误,最终导致了 7 月 15 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血腥大屠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了。8 月 7 日,党中央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撤销了陈独秀在党内的领导职务。蔡和森极力推选毛泽东进入政治局,自己则申请到湖南组织湘赣秋收起义。1928 年 6 月 18 日,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蔡和森出席会议,代号 “二十
九”,蔡和森认为“八七暴动的路线是正确的,可是在执行和估量时局方面犯了很大的错误”。“现在摆在大会前的危险主要是盲动主义……”。并在之后的几次会议上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对中国革命未来的土地关系、游击战争等问题的思考,为自己的革命实践做了总结。
1931 年 3 月,蔡和森从莫斯科回国,被派驻香港,指导广东省委工作。蔡和森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到工人群众中,了解情况,开展工作。6 月 10 日,得知党内最大的叛徒顾顺章已经到达香港的蔡和森,仍坚决前往海员工会参加紧急会议,临走时抱起自己四岁的女儿亲了亲,然后对爱人说:“下午一点前我一定回来,如果到时没有回来,那就是出事了。” 1931 年冬初,广州监狱中,蔡和森已经被打得血肉模糊,动弹不得难友们都很伤心和痛苦,他却鼓励大家要坚持与敌人作斗争,并写了一首诗,表达了自己要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悄悄地念给大家听。此时的监狱之外,确如蔡和森所预料,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发动秋收起义、创建红军、开辟农村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